NBA押注官网喝了这么多年茶你是否知道六大茶类什么时候出现的?

发布时间:2024-02-17 22:49:26     浏览:

  NBA押注官网说到茶叶,想必很多茶友都知道茶叶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,被分为了绿茶、白茶、黄茶、乌龙茶、红茶、黑茶这六大茶类。

  三国时期张揖的《广雅》记载:“荆、巴间采叶作饼,叶老者,饼成以米膏出之。欲煮茗饮,先炙令赤色,捣末置瓷器中,以汤浇覆之,用葱、姜、桔子芼之。其饮醒酒,令人不眠。”

  这是早期古人将茶叶当做饮品饮用的记录。但这时的茶叶只能视为制茶工艺的萌芽,和我们现在的茶叶还是相差甚远。

  真正意义上的绿茶,是起源于公元8世纪,也就是盛唐时期。那时的蒸青绿茶制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绿茶制作工艺。

  茶圣陆羽在《茶经·三之造》一书中所说的:“采之、蒸之、捣之、焙之、穿之、封之NBA押注官网、茶之干矣。”讲述的就是唐朝时期的蒸青饼茶。

  蒸青饼茶在唐宋时期虽是主流存在,但蒸青散茶和炒青绿茶也有所发展;元代时炒青茶逐渐增多;明代时炒青绿茶盛行,精细的炒青工艺一直沿袭至今。

  据说,黄茶最初是由于绿茶杀青时不到位,或者没有及时揉捻、烘干,导致叶子变黄,进而出现黄叶黄汤。随后,人们发现这些制作失败的“绿茶”中NBA押注官网,有一部分别有风味。在总结规律后,逐渐形成了新的制作工艺。

  这一全套生产工艺NBA押注官网,是在公元1570年前后形成的。如黄茶类中产量最高的条形黄茶之一黄大茶,即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(公元1567—1572年),距今己有四百多年历史。

  古时蒸青团茶运输往边塞地区,需要肩扛马驮长途跋涉。期间湿热作用使茶叶发生了多酚类物质的氧化聚合,到达时外观已成乌黑色。

  明代洪武六年(1373年)太祖诏令:“诏天全六番司民,免其徭役,专令蒸乌茶易马。”文中的“乌茶”,就是氧化红变了的粗老绿茶,滋味由青涩变得醇和了。这应该是中国黑茶最早的雏形。

  有关黑茶最早的记载最早见于1524年(明嘉靖三年)御史陈讲奏疏:“商茶低仍,悉征黑茶……官茶易马,商茶给卖。”

  《明会典》也有提到“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(公元1571年)令买茶中马事宜……收买真细好茶,勿分黑黄正附,一例蒸晒……运至汉中府辨验真假黑黄斤篦。”

  湖南黑茶产地始于安化,安化黑毛茶创制于16世纪末期,制造上经杀青、揉捻后再渥堆,而后再烘干;云南普洱熟茶,要经过杀青、揉捻、晒干制成晒干毛茶,而后再经适度潮水渥堆、晒干等工艺程序,加工技术已经相当复杂。

  陈椽《茶业通史》有写到过,葡萄牙人科鲁兹神甫于1556年到达中国,1560年左右回国后著书中有言:“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。此物味略苦,呈红色。”呈红色即指红茶汤。可见1560年以前,就有红茶了。

  清代刘靖在《片刻余闲集》中记述:“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……黑色红汤,土名江西乌,皆私售于星村各行。”

  星村创制小种红茶,由炒青发展而来。日晒代替杀青,当是在炒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,揉捻后发现叶色变红更快,于是逐渐认识了变色的规律。后在揉捻结束堆放片刻,使其发红更明显,质的变化更大,而后炒和烘,则色香味完全改变。

  工夫红茶是在小种红茶基础上演变而来,清朝董天工《武夷山志》(公元1751年)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。小种红茶是鲜叶加工复杂,毛茶加工简单;工夫红茶则相反,简化鲜叶加工,毛茶加工大下工夫,所以叫工夫红茶。

  根据福建《安溪县志》的记载,安溪人于1723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,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。

  乌龙茶制法是从绿茶结合红茶发展而来,先日光萎凋而后炒青、揉捻及烘干。当时工夫红茶品质下降,绿茶遭到印度红茶冲击,销路都不好,影响茶农的生活,这就推动了制茶技术的革新,乌龙茶随之出现。

  “白茶”一词,有多重含义。现在我们所说白茶一般是以“萎凋”和“干燥”两道工序为加工工艺,不揉不炒。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呈白色,约起源于明代中期,清嘉庆年间(1792-1821年)开始其工艺不断发展,咸丰年间(1851-1861年)得以正式形成。

  据《福建地方志》和茶叶专家张天福《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》中记载,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元年(公元1796年),是以“福鼎菜茶”的壮芽为原料,制成银针,但芽头瘦小白毫不显。约在咸丰七年(公元1857年),福鼎选育出大白茶茶树良种后,于光绪十一年(公元1885年)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,称白毫银针。

  白牡丹继白毫银针之后,最早创制于建阳水吉,后传入政和、福鼎。公元1922年,政和开始创制白牡丹。

  六大茶类,制法和品质虽各有不同,但是彼此有联系,从量变到质变,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由人们的智慧凝聚而成。